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更多>>通知公告
更多>>学术活动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动态
我校师生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
发布日期:2021/05/24 浏览次数:

核心提示: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5月22日下午,中共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华中农业大学向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发去唁电,学校师生也纷纷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袁老的深切缅怀,寄托无尽的哀思。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微信图片_20210524001857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山河同悲,哀伤的情绪弥漫在中华大地。5月22日下午,中共华中农业大学委员会、华中农业大学向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发去唁电,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张启发院士、中国工程院傅廷栋院士、中国工程院陈焕春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邓秀新院士敬送敬挽花圈,师生们纷纷通过微信、微博、QQ等,写下对袁隆平先生的致敬与缅怀,寄托无尽的哀思。5月23日,曾汉来教授、牟同敏教授等与袁隆平先生生前有交流合作的专家学者前往长沙吊唁。


微信图片_20210524001908


袁隆平院士生前指导牟同敏教授开展科学研究(牟同敏 供图)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牟同敏说:“袁隆平先生出生和成长在国家危难时期,工作在偏僻的湘西,但做出了我国农业史上最具成就的成绩。对于科研工作,正如他所说,‘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八字法宝’。从1987年开始,三十多年来我一直跟随袁先生做杂交水稻研究,大多数课题都是在袁先生领导下开展。从两系杂交稻育种到超级稻育种,袁先生一直带领我们进行科技攻关。从亩产700公斤到亩产1000公斤,我们两系杂交稻在全国年推广面积超过7000万亩,超级杂交稻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农大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的精神,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对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靳德明而言,袁老不仅是自己科研路上的“伯乐”,也是自己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他说:“听闻袁隆平院士辞世的消息,内心无比悲痛。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二系杂交水稻研究的起步阶段,我校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现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有较多合作,我本人在1986年10月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长沙)初识袁先生,当时我们作了一个《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性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途径》的大会报告,其中提出和讨论了二系杂交水稻的繁殖制种程序及其相对三系杂交水稻的三大优越性,引起袁先生和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其后在袁先生的大力推动下,促成了光敏核不育和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立项为首期‘863’计划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在此后的合作研究工作中亦有机会多次亲聆袁先生的具体指导,袁先生高瞻远瞩的大局观和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是三十多年前的旧事,依然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袁隆平院士是‘许身为国’的民族脊梁。袁先生带领团队开创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为全球粮食生产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先生生前常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他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下田是他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第一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袁先生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这一代农业科学研究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将继承和弘扬袁先生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培养世界一流农业人才。”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朱龙付教授说。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熊栋梁教授谈到:“袁隆平院士是我辈中小学课本里一直学习的榜样,忽闻袁先生离世,内心惋惜与悲痛交加。袁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以稻秆为笔,倾注毕生心血,在祖国大地上尽情书写华章。作为从事水稻研究的青年工作者,一定铭记袁先生‘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追求,继续努力帮助全国人民牢牢端好饭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曾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华中农大博士后徐乐与袁隆平院士有过一面之缘。他说:“袁隆平先生一直是我们广大学子心目中的精神标杆。第一次见到袁隆平先生,是在2011年湖南农业大学的校庆典礼上,这位享誉世界的老人亲切热情,精神矍铄,脸颊的沧桑仿佛记录着连年忙碌于田间从事水稻研究的印记。袁先生出生于粮食匮乏的年代,为了让中国人免受饥饿之苦,他在大学时便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一边教书,一边埋头在稻田间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袁先生一稻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和孜孜不倦的人生态度,必将激励着无数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们,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

2019级硕士研究生宋根才说:“对于一名研究水稻的研究生来说,袁隆平这个名字是无比神圣的。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是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者的图腾,更是一种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犹记得儿时,务农一辈子的爷爷在餐桌上讲述饥饿的年代,在田间种着杂交水稻丰收后的喜悦。直至后来,我成为农业专业学生,对‘袁隆平’三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袁老先生的“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全球覆盖梦”,是对科学无尽追求的学者态度。如今,他带着梦想的种子去了远方,我与大多数青年朋友一样,内心悲痛,往后每一粒米的咀嚼,都将是一份甜甜的怀念。作为一名华农青年,应努力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牢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隆平高科班”成员裴法敬说:“遗憾与袁隆平先生未曾谋面,但在‘隆平高科班’实习的经历,让我对这位国士有了更深的敬畏。袁老先生这一生,都在为中国杂交水稻事业奋斗,为全人类的生存奋斗。他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一生、灿烂的一生,更是追梦的一生。如今,无双国士已化成了光,照亮人类前行的路!从今往后,我再也无法与先生真正见面,但所幸我依然在袁先生奋斗过的路上奋斗。宏农学,扬国光,将更加牢记于我辈心间。”

(本文作者系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熊攀攀 审核人 吴义生)


华中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研究中心 CPPC版权所有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邮编:430070 电话:027-8728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