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机收再生稻示范田。(摄影:华中农业大学 刘涛)
近期,再生稻相继进入收割季。南都记者近日跟随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以及国内外上百名水稻专家,在湖北荆州看到了具有绿色水稻生产方式的机收再生稻。张启发特别推崇再生稻,他对南都记者称,优质再生季水稻将为湖北稻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多位水稻专家向南都记者介绍了再生稻的生长习性。中国水稻研究所原副所长李西明对南都记者说,再生稻对温度、光照条件要求较高,“主要是温度,后期温度不够,头季稻收割后,新发出来的苗子就不能正常抽穗开花结实。”
同时,多名水稻专家向南都记者指出,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头季机械化收割问题,即如何有效控制机械收割碾压带来的再生季水稻减产。
福建省农科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告诉南都记者,福建大面积推广再生稻时间较早,近两年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但湖北、湖南等多省区近几年种植面积增长势头较猛,从长远看,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潜力可达5000万亩。
2017年10月24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彭少兵与外国专家在湖北荆州机收再生稻示范田里。(摄影:华中农业大学 刘涛)
湖北再生季水稻品质高于头季稻
10月24日,南都记者跟随上百名水稻专家,自武汉华中农业大学驱车三个小时来到湖北荆州江陵县三湖农场,看到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彭少兵领衔研究的机收再生稻示范田。
在江陵县三湖农场三分场,这片稻田称为“机收再生稻大面积丰产增效技术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大面积示范10000亩。产出目标是大面积头季稻亩产650公斤,再生季稻亩产350公斤。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再生稻丰产增效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再生稻病虫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再生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彭少兵向南都记者称,湖北再生稻的再生季稻米,品质优于头季稻米,也优于早稻和中稻的稻米。
对于再生季稻米品质为什么会更好,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张启发向南都记者解释,第一,没打农药,非常安全;第二,从播种插秧,一直到8月10日附近收割头季稻,长江流域温度一路上升,在水稻灌浆期,温度太高,不利于灌浆。“再生季光照好、昼夜温差大的条件,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形成和积累,生长出更优质的稻米。所以,再生季稻米口感比头季稻好很多。这也是米业公司选择再生季稻米的原因,再生季稻米可以催生一个产业。”
对于再生季水稻的病虫害问题,张启发对南都记者说,再生季会有一些病虫,但和头季稻相比,发病发虫的高峰期过了,再生季病虫害轻很多。而且再生季稻株的密度相对较小,总的生物量少了很多,田间的环境对减少病虫害也是有利的。
湖北有广阔的江汉平原,这里历来盛产稻米。彭少兵告诉南都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北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了400多万亩,但到了2010年,下降到了10万亩左右。
究其原因,彭少兵称,一是再生稻种植技术差,产量非常低,随着高产杂交水稻的推广,头季稻产量越来越高。同时,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再生稻已经不再适合当时的形势。
自2000年起,随着低温催芽问题的解决和地膜育秧的有效使用,使早播成为可能,促进了再生稻栽培技术逐步优化。2010年起,又逐步推广机械插秧、头季机收,开始攻克全程机械化条件下再生季高产的难题。彭少兵强调,头季稻机械收割是发展再生稻的关键。
在品种上,开始利用品质相对较好的早熟型两系中稻组合,并强调早播,要在3月底之前播种,以保证头季的产量不减少和再生季有足够的时间成熟。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促芽肥、提苗肥、水分管理和留桩高度的优化。“我们在2013年到2016年,连续四年示范田头季稻的亩产达到650公斤,再生季的亩产达到350公斤,周年亩产达到1000公斤。”彭少兵说。
2017年10月25日,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彭少兵等人在华中农业大学绿色超级稻研讨会上。(摄影:南都记者 吴铭)
再生稻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头季机收造成的再生季减产
对于再生稻的种植和推广,不同省区都有各自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本省的气候条件如温光条件,以及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少水稻专家看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合种植再生稻。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比较适合推广再生稻,这些地区再生季中后期温度较低,湿度不太高,病虫害的压力较小。”彭少兵对南都记者说,在湖北,头季稻病虫害控制好了,再生季基本就不用打药了。
事实上,在近些年的再生稻研究推广方面,福建省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农科院原院长、中科院院士谢华安曾牵头做过再生稻研究课题,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谢华安告诉南都记者,2015年以前,福建再生稻面积有70万到80万亩,不过近两年面积在减少,原因在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力减少,机械化跟不上。农药化肥成本只升不降,水稻总体效益下降。”
湖北近几年种植面积骤增,在谢华安看来,是因为湖北江汉平原和鄂东南部分区域土地平坦广阔,大型机械容易使用。“再生稻发展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机械化。像四川、重庆、福建山区地方,就不能用大型机械,小型机械又跟不上。”
“山区丘陵地机械化难度是特别大的,水田的机械化难度更大。”谢华安向南都记者指出,机械化收割再生稻头季时,一方面会有稻谷掉到田地里发芽,造成水稻再生苗多,再生季水稻抽穗、成熟时间不一致;另一方面,头季机械化收割会碾压掉30%到35%的水稻面积,影响再生季的产量。
目前,再生稻种植面积非常大的是四川省。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向南都记者介绍,四川再生稻推广面积现在约有300万亩,头季稻亩产在550到6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200公斤。“四川省有400万亩的推广潜力。”
之所以四川水稻亩产比湖北低些,在任光俊看来,是因为四川光照条件比湖北差些,两地气候条件差异比较大。“四川再生稻在四川南部,多是丘陵地区,土质、光照都差一些,湖北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气候条件相对好一些。”
任光俊告诉南都记者,四川正在推广的再生稻全都是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在稻种选择上,向优质化方向发展。他称,从农民生产的角度,首先是要主攻头季稻的产量,这是保证高产稳产的基础,然后进一步提高再生季的产量。
任光俊说,四川丘陵地区主要是梯田,田块比较小,再生稻是人工收割为主,百分之六七十的面积都是人工收割。“如何在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时,减少机收碾压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这还是技术难点。这也是四川再生稻种植面积大幅度提升困难的重要原因。”
2017年10月26日,湖北荆州江陵县三湖农场机收再生稻示范田开始收割。(供图: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彭少兵)
湖南再生稻“五年计划”突破1000万亩
再生稻的品种选择非常重要,李西明对南都记者称,一定要选再生能力强的品种。“有的品种头季稻收割后就发不出东西来了,一定要选收割后再生能力强的,就像草一样,割掉后再生能力强。”
湖南作为一个水稻育种大省,培育了相当多的适合推广的再生稻品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唐启源一直致力于再生稻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推广。他向南都记者介绍,湖南全省范围内都适合种植再生稻,现在推广比较多的再生稻品种有十几种。“湖南专门有个再生稻品种筛选的平台,种子公司拿出自己最好的再生稻品种,委托这个平台开展品种筛选试验。不同地区采用不同品种,在栽培和收割技术上根据品种特性进行相应的调整。”
唐启源对南都记者说,湖南2014年再生稻种植面积不到10万亩,2015年达到35万亩,2016年推广到75万亩,2017年一跃达到210万亩。湖南再生稻80%以上是机械化收割,考虑到再生稻的生长条件,海拔300米以上的地方就不去了,海拔高了温度条件不够。“我们有个五年计划,争取到2020年,有可能在2022年,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
湖南在如火如荼推广再生稻,而毗邻的江西省,再生稻种植面积并不太多。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陈大洲向南都记者介绍,江西再生稻每年只有3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的九江、宜春地区,也是近几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规模化生产,才逐步推广开的再生稻。“江西有段时间基本没有再生稻,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我们最高年份发展到50万亩。”
湖北依托江汉平原和鄂东南部分区域的优势,正在大力推广机收再生稻。彭少兵介绍,近几年来,湖北机收再生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3年40万亩,2014年80万亩,2015年140万亩,2016年接近170万亩,2017年达到了200万亩。“湖北近几年的目标,是到350万亩。”
对于长江流域的安徽省,彭少兵介绍,安徽现在每年只有3万多亩再生稻,“他们认为有条件发展到200万亩。”
面对全国当前再生稻的整体种植推广局面,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对南都记者说,现在种田成本比较大,机械化跟不上,效益不够高,影响了再生稻种植积极性。但如果能部分解决头季机收碾压使再生季减产的问题,通过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优化,进一步提高再生季的产量水平,创建再生稻米的品牌,提高再生稻的种植效益,再生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有发展到5000万亩的潜力。
采写:南都记者 吴铭